《本页面收录了世界苏维埃共和国运动文献类藏品,所有内容皆为网站管理组手动征集,仅用于学习交流》
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是苏联境内高加索阿布哈兹地区从1921年3月13日至1931年2月19日存在的共和国。1921年红军攻占格鲁吉亚后阿布哈兹成为独立的苏维埃共和国,直到同年12月16日签署条约,与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在其存在期间,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法律地位模糊,既类似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但还像苏联加盟共和国一样有权组建军队,名义上与格鲁吉亚是平等的联盟关系。阿布哈兹通过与格鲁吉亚组成“条约共和国”加入1922年成立的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都是该联邦成员国。1931年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终结,隶属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取而代之。
爱沙尼亚劳动人民公社(爱沙尼亚语:Eesti Töörahva Kommuun;俄语:Эстляндская трудовая коммуна)是爱沙尼亚独立战争和俄罗斯内战期间由布尔什维克占领的爱沙尼亚共和国领土上的未得到普遍承认的政权,首府为纳尔瓦,1918年11月29日建立,由于苏俄军队被击败,1919年6月5日该政权垮台。政府主席为扬·安维尔特。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匈牙利语:Magyarországi Tanácsköztársaság),正式名称是匈牙利委员会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Magyarországi Szocialista Szövetséges Tanácsköztársaság),是一个已不存在的匈牙利共产主义政权,由匈牙利共产党和匈牙利社会民主党共同组成。该政权成立于1919年3月23日,并在同年8月1日覆灭,共历时4个月。该政权实质上由库恩·贝拉领导,是首个在苏维埃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中欧成立的共产主义政权,后因遭罗马尼亚军队攻占首都布达佩斯而亡。
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乌兹别克语:Buxoro Xalq Sho’ro Jumhuriyati、俄语:Бухар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Bukharskaya Narodnaya Sovetskaya Respublika),是一个短暂的苏维埃政权,1920年9月,当地人民和苏俄红军推翻曼吉特埃米尔统治的布哈拉酋长国,建立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1924年,其名称改为布哈拉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俄语:Бухар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在1925年的边界重划中,其大部分的土地被并入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少数则被并入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克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UNRS) 是苏维埃俄罗斯境内的一个苏维埃共和国,于1917年12月12日(旧历25日)在哈尔科夫宣布成立。最初,官方名称是乌克兰工人、农民、士兵和哥萨克代表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包括不要与“非布尔什维克”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混淆),在当时的一些文件中它也被称为苏维埃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乌克兰人民苏维埃共和国 (在后来的一些资料中,它被称为乌克兰人民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人民社会主义共和国)。与苏维埃俄罗斯处于联邦关系。
克里米亚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俄语:Крым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克里米亚鞑靼语:Qırım Şuralar Sotsialistik Cumhuriyeti)是1918年期间曾经在克里米亚半岛存在的一个国家。1919年4月,布尔什维克攻入克里米亚半岛,并在5月建立克里米亚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然而在5月底时白军登陆克里米亚并占领克里米亚全境,该政权随之瓦解。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德语:Bayerische Räterepublik),也译作巴伐利亚委员会共和国,是德国十一月革命期间在巴伐利亚短暂出现的一个国家。1919年4月7日由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共产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巴伐利亚农民联盟建立。同为左翼政治团体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德国共产党缺席议会,因此德国共产党拒绝承认并发动政变。在4月13日,共产党在武装冲突中获胜。13日选出15人行动委员会和以欧根·勒菲内为首的四人执行委员会。首都慕尼黑。政府成立后受到巴伐利亚人民邦霍夫曼政府围剿,同年5月3日被国防军和自由军团攻克,6月5日勒菲内被杀。
巴库公社(1918年4月25日—7月31日)是1918年春三月事件后在阿塞拜疆巴库成立的苏维埃政权,由布尔什维克和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组成,该政权于同年8月解体,由里海舰队中央委员会独裁政权取代。
库班-黑海苏维埃共和国(俄语:Кубано-Черномор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俄扶持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由黑海苏维埃共和国和库班苏维埃共和国合并而成的,之后又和斯塔夫罗波里苏维埃共和国、捷列克苏维埃共和国合并为北高加索苏维埃共和国。
库班苏维埃共和国(俄语:Куба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俄在北高加索地区建立的一个国家,其目的是对抗库班人民共和国[1]。由于库班人民共和国是一个鞑靼人的政权,农民大多指出苏维埃一侧。1918年5月30日,库班苏维埃共和国和黑海苏维埃共和国合并为库班-黑海苏维埃共和国。
拉脱维亚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拉脱维亚语:Latvijas Sociālistiskā Padomju Republika)是拉脱维亚独立战争时期出现的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于1918年12月17日。1919年春季开始,拉脱维亚政府军开始反击苏维埃军队,并在1919年5月22日收复首都里加。拉脱维亚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最后在1920年灭亡。首任人民委员会委员为彼得·斯图奇卡。
捷列克苏维埃共和国(俄语:Тер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又称捷列克人民共和国,是1918年3月至1919年2月期间在旧俄罗斯帝国捷列克州存在的一个国家,是苏俄的构成国家之一。1918年7月时被并入北高加索苏维埃共和国。
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斯洛伐克语:Slovenská republika rád;匈牙利语:Szlovák Tanácsköztársaság;乌克兰语:Словацька Радянська Республіка)是1919年6月16日—7月7日在斯洛伐克东南部成立的短命共和国。首都设在普雷绍夫。领导人是捷克记者安东宁·亚瑙谢克。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根据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做出的领土承诺,开始占领匈牙利北部。然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军队占领了上匈牙利(今天大部分的斯洛伐克),建立了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的军队与匈牙利军爆发短暂战争之后,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陷落,其领土并入捷克斯洛伐克。
比萨拉比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语:Republica Sovietică Socialistă Basarabeană, RSS Basarabeană;俄语:Бессараб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кая Реская Бессараб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кая Ре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й),是1919年在苏俄的支持下成立的一个政权,其目标是在比萨拉比亚地区建立一个苏维埃共和国。该委员会控制的唯一比萨拉比亚领土是宾杰里起义期间的本德尔镇,不久后就以失败告终,比萨拉比亚地区并入罗马尼亚王国。但苏俄以及后来的苏联并不甘心就此把比萨拉比亚交给罗马尼亚,并一直寻求夺回比萨拉比亚的机会。二战后期,苏联军队占领比萨拉比亚,并随之将其以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并入苏联。
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SSRB,白俄罗斯语:Савецкая Сацыялiстычная Рэспублiка Беларусь,俄语: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Белоруссия, ССРБ)是俄罗斯在十月革命之后出现的一个国家。第一次建国是在1919年1月1日,在一个月内就被解散。第二次建国是在1920年7月31日。1922年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被并入苏联。此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与1922年重建的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略有区别,因此史称旧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导人是亚历山大·米亚斯尼基扬。
穆甘苏维埃共和国是一个短命的亲布尔什维克国家,1919年3月—6月存在于今阿塞拜疆东南部,首都为连科兰。它反对在巴库成立的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政权。主要由当地的俄罗斯人成立,当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的军队控制该地区后,该国停止存在。
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芬兰语:Suomen sosialistinen työväentasavalta),通称红色芬兰,是1918年1月29日在芬兰内战期间,由芬兰人民代表团成立的一个短命社会主义共和国。“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这一名称是在1918年3月俄罗斯和红色芬兰谈判期间由弗拉基米尔·列宁提出的。红色芬兰的管辖地区以及白军与芬兰红军之间的分界线在1918年1月至2月间基本不变,直到3月白军发起总攻。
萨克森苏维埃共和国(德语:Räterepublik Sachse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志帝国崩溃后在前萨克森王国建立的一个短命的、未被承认的苏维埃国家。在1918年—1919年德国革命的最初几周,工人和士兵委员会接管了萨克森州许多城市的控制权。由于一些成员希望建立苏维埃式的议会政府,而另一些成员则主张议会共和制,因此内部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导致两派之间的分裂。1919年2月上旬,举行了州议会Volkskammer选举,其中温和派获得了控制权。1919年3月卡普政变期间爆发的暴力事件导致国家政府强行将最后一批工人委员会从莱比锡撤走,标志着“苏维埃共和国”的终结。萨克森随后在魏玛共和国内通过了民主宪法。在该时期的历史和同时代的资料中,提及“萨克森苏维埃共和国”的情况并不常见。大多数人谈论的是德累斯顿、莱比锡和开姆尼茨等主要城市的个别议会,而不是单一的萨克森共和国。
远东共和国(俄语: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罗马化:Dalnevostochnaya Respublika,缩写:ДВР)是苏俄政府在俄国远东和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建立的一个共和国。于1920年4月6日成立,名义上是独立国家,但实际受苏俄控制,主要作用是在苏俄和被日本干涉西伯利亚行动中占领的海参崴等地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1922年11月15日,日本从海参崴撤退后,远东共和国与苏俄重新合并。其辖区大致为今俄罗斯联邦的外贝加尔边疆区、阿穆尔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在1920年10月之前其首都为上乌金斯克(即今乌兰乌德),之后迁至赤塔。
顿涅茨克—克里沃罗格苏维埃共和国(俄语:Донецко-Криворож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罗马化:Donetsko-Krivorozhskaya Sovetskaya Respublika)是布尔什维克于1918年2月12日在乌克兰东部地区建立的一个苏维埃共和国。该国未获得包括苏俄在内的任何国家承认。首都初期设在哈尔科夫,后迁至卢甘斯克。今大致属于乌克兰的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顿涅茨克-克里沃罗格苏维埃共和国声称邻国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以南的领土,包括顿涅茨克盆地、哈尔科夫省、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赫尔松省的一部分。起初,共和国首都是哈尔科夫市,但后来随着赤卫队的撤退迁到了卢甘斯克。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支持它的建立,因为国家的存在导致了该地区的无政府状态。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挑战了乌克兰总秘书处和人民秘书处的权威。一些委员在乌克兰另一个布尔什维克政府——人民秘书处担任秘书职务。
维尔茨堡苏维埃共和国(德语:Würzburger Räterepublik),也译作维尔茨堡委员会共和国,是一个短暂存在的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是1919年4月在德国维尔茨堡以委员会共产主义形式组织起来的。它在当地市民和政党中几乎未得到支持,很快就被巴伐利亚陆军的一支部队镇压。
斯塔夫罗波尔苏维埃共和国(俄语:Ставрополь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罗马化:Stavropol’skaja Sovetskaja Respublika;1918年1月1日—7月7日)是苏维埃俄国在俄罗斯帝国斯塔夫罗波尔省建立的苏维埃共和国,首都是斯塔夫罗波尔。之后和库班-黑海苏维埃共和国、捷列克苏维埃共和国共同组成北高加索苏维埃共和国。
拉脱维亚工人、士兵和无地者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俄语:Исполнительный комитет совета рабочих, солдатских и безземельных депутатов Латвии;拉脱维亚语:Latvijas strādnieku, kareivju un bezzemnieku deputātu padomes izpildkomiteja),简称伊斯科拉特(Исколат;Iskolats),是1917年11月21日—1918年3月3日由亲共产主义的红色拉脱维亚步枪兵控制的拉脱维亚领土的执政机构。该委员会在十月革命后成立,存续至德国占领拉脱维亚之际。
不莱梅苏维埃共和国(德语:Bremer Räterepublik),也译作不来梅委员会共和国,是一个未受国际普遍承认的德意志革命国家。它在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即形成,尽管直到1919年1月10日才正式宣布成立,但它所代表的政权在1918年11月14日—1919年2月2日控制了工业港口城市不来梅。在魏玛共和国政府的军队和准军事组织的镇压下,该国最终被镇压。
赤塔共和国(俄语:Читин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一个短暂存在的工人共和国,于1905年末—1906年初在西伯利亚东部的城市赤塔建立。赤塔是早期革命家和日俄战争战士的流放地,也是20世纪初工人不满情绪的中心。在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的武装革命者,包括维克托·库尔纳托夫斯基、安东·科斯丁科-沃利乌扎尼奇和伊万·巴布什金,组织的“士兵和哥萨克代表苏维埃”控制了这座城市,并于1905年12月宣布成立赤塔共和国。赤塔共和国试图在城市及其郊区组织和建立行政机构。1905年12月7日,新期刊《外贝加尔斯基工人》在赤塔发行。但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起义被镇压后,共和国注定失败。由保罗·冯·伦南坎普夫和亚历山大·梅勒-扎科梅尔斯基将军领导的忠于沙皇政权的军队被派去镇压叛乱地区;赤塔于1906年1月22日被政府军占领。赤塔共和国的6位领导人在季托夫斯基山坡上被枪决。库尔纳托夫斯基起先被判处死刑,后来改判为终身流放西伯利亚。军事法庭对判处其他许多人死刑,包括26名士兵。为了纪念赤塔共和国的领导人,赤塔的几条中央街道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包括巴布什基纳街、库尔纳托夫斯基街等。
哈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俄语:Харбинский Совет рабочих и солдатских депутатов,罗马化:Kharbinsky Sovet rabochikh i soldatskikh deputatov),又称哈尔滨苏维埃,是1917年俄国革命期间东清铁路附属地哈尔滨的俄国工人和士兵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哈尔滨苏维埃成立于尼古拉二世退位后,并试图夺取东清铁路的控制权。1917年9月初,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党员马特米扬·柳廷当选哈尔滨苏维埃主席。1917年10月26日,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哈尔滨,哈尔滨爆发群众游行,呼喊“一切权力归苏维埃!”1917年11月21日,俄国新政府承认哈尔滨苏维埃是其在满洲的代表,并将满洲的俄国公民置于其管理之下。随后,哈尔滨苏维埃请求吉林省滨江道道尹的承认。12月12日,布尔什维克夺取了对哈尔滨苏维埃的控制权,迫使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离开该组织。哈尔滨苏维埃在其出版的刊物《劳动之声》上宣布自己为该地区的政府。12月18日,哈尔滨苏维埃宣布解除东清铁路管理局局长德米特里·霍尔瓦特的职务,并指示民兵控制铁路设施。布尔什维克民兵很快就遭到奉系军阀的军队和霍尔瓦特的忠实支持者的反攻,后者在解除约1560名布尔什维克战士的武装后,将其驱逐。柳廷则逃往伊尔库茨克。
利默里克苏维埃(爱尔兰语:Sóibhéid Luimnigh)存在于1919年4月14日—27日,是1919年—1923年爱尔兰出现的众多苏维埃之一。在爱尔兰独立战争开始时,利默里克贸易和劳工委员会组织了一次总罢工,以抗议英国军队根据《国防法》宣布利默里克市大部和利默里克郡部分地区为“特别军事区”。利默里克苏维埃在这期间管理城市,印刷自己的货币并组织食品供应。
阿尔萨斯—洛林共和国(德语:Räterepublik Elsaß-Lothringen;法语:République des conseils d’Alsace-Lorraine;阿尔萨斯语:D’ Rotrepüblik Elsass-Lothrìnge;卢森堡语:D’Réitrepublik Elsass-Loutrengen),又称阿尔萨斯—洛林苏维埃共和国(法语:République Soviétique d’Alsace-Lorrain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短暂存在的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前德意志帝国的领地阿尔萨斯-洛林成立。
加利西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语:Галицька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а Радянська Республіка)是奥匈帝国解体后,加利西亚地区被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占领,存在于1920年7月8日-1920年9月21日(波苏战争期间),由红军在西南战线建立的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个政权共存在2个多月,且不被国际广泛承认。
塔夫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语: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Тавриды、乌克兰语:Радянська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 Тавриди)是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一个苏维埃政权。曾是苏俄的一部分。1918年3月,布尔什维克攻占克里米亚半岛,并建立塔夫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后来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军队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建立克里米亚地方政府。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Tarybų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俄语: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1918年至1919年期间曾经在立陶宛境内出现的一个国家。该国在1919年和旧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成为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Baltarusijos Tarybinė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白俄罗斯语:Літоўска—Беларуская Савецкая Сацыялістычная Рэспубліка、俄语:Литовско—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СР、波兰语:Litewsko–Białoruska Republika Rad)是在1919年出现的一个苏维埃国家,领土包括了现在的立陶宛东部和白俄罗斯。这个国家由立陶宛苏维埃共和国和旧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而成。首都最初设在维尔纽斯,1919年4月维尔纽斯被波兰占领后搬至明斯克,8月又迁至斯摩棱斯克。该国领土后来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瓜分。
北高加索苏维埃共和国(俄语:Се́веро-Кавка́з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俄罗斯内战期间,于1918年7月7日至同年12月在北高加索地区存在的一个国家。北高加索苏维埃共和国是由多个国家合并而成的。1918年底时,由于国土大部分被白军占领,北高加索苏维埃共和国被废除。
敖德萨苏维埃共和国(俄语:Одес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在1918年1月31日创建的一个苏维埃政权,范围包括了俄罗斯帝国时期的赫尔松省和比萨拉比萨省。该政权发行有自己的邮票和货币。敖德萨苏维埃共和国在建国两个月之后被德军和奥匈军队侵略,并成为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黑海苏维埃共和国(1918年3月—1918年5月)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18年3月成立到5月撤消,后和库班黑海苏维埃共和国合并。
水兵和建设者苏维埃共和国(俄语: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матросов и строителей),又称奈萨尔苏维埃共和国(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Найссаара),是1917年—1918年驻守在今爱沙尼亚共和国境内的奈萨尔岛的俄罗斯海军官兵组建的一个苏维埃政权。沙皇俄国土崩瓦解之后,俄国临时政府在1917年4月授予爱斯特兰省民族自治权。当地很快便选举出了一届“地方自治会”,并宣布该地方自治会是爱斯特兰省最高政权的唯一体现者。但不久以后,爱斯特兰省的布尔什维克就解散了地方自治会,爱斯特民族主义者被迫转入地下。与此同时,1917年12月,驻守在塔林以北的奈萨尔岛上的俄罗斯海军官兵起义,征用该岛,宣布成立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共和国”,通称“水兵和建设者苏维埃共和国”,由舰队中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战舰上的海军军官斯捷潘·马克西莫维奇·彼得里琴科担任领导人。俄罗斯海军官兵人数大约为80-90人,组建了政府并向当地居民征税。1918年2月24日,利用苏俄红军撤退后、德意志帝国军队入侵前的权力真空机会,地方自治会元老院宣布“爱沙尼亚共和国”独立,并组成了一个临时政府。第二天,德军进驻塔林。德国占领当局既不承认爱沙尼亚临时政府,也不承认爱斯特兰的独立。2月26日,德军占领奈萨尔岛,岛上的苏维埃政府被迫解散。俄罗斯海军官兵们后又搭乘波罗的海舰队的舰船逃至喀琅施塔得,来到喀琅施塔得的彼得里琴科后来又在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18年11月14日,已经独立的爱沙尼亚派代表到奈萨尔岛上访问,发现岛上有一座由50名德军士兵组建的监狱,共有300人被关押在狱中,其中包括不愿撤离该岛的政治犯。
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十月革命后欧洲各地掀起苏维埃政权运动(包括德国十一月革命是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还有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等)之时,在苏俄红军西征抗击波兰白军时预备未来在波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由于后来失败故没有正式建立起来。该国只有建立前的西征红军以苏维埃乌克兰和苏维埃加利西亚在波兰的部分占领根据地为依靠红军临时性政权。虽然苏维埃波兰没有正式建立起来,但是其苏军征战波兰建立起政权的过程在不少文化作品中都有体现,如苏联的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就有关于主人公回忆当年红军在波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故事,其次波兰电影《华沙保卫战》中对此历史也有描述。
花剌子模人民苏维埃共和国(乌兹别克语:Xorazm Xalq Sho’ro Jumhuriyati;俄语:Хорезм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1920年2月2日建国。1923年10月17日到20日,第四次全花剌子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更改国名为花剌子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4年10月27日,根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解散,同时其领土并入两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波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又称吉兰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在今伊朗吉兰省的一个短命的苏维埃共和国,1920年6月建立,1921年9月灭亡。它由波斯宪政革命的领袖穆尔扎·库切克·汗和他的森林军在红军的帮助下建立。波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又称吉兰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在今伊朗吉兰省的一个短命的苏维埃共和国,1920年6月建立,1921年9月灭亡。它由波斯宪政革命的领袖穆尔扎·库切克·汗和他的森林军在红军的帮助下建立。
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俄语:Го́рская АССР,罗马化:Gorskaya ASSR)是一个存在于1921年1月20日至1924年7月7日苏俄北高加索地区的一个短命的自治共和国。该共和国的前身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由当地民族在库班州和捷列克州的部分地区建立;不过,在俄国内战期间红军征服北高加索,苏维埃的统治确立,前共和国也因此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疆域超过73,000平方千米。(28,000平方英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11月7日-1937年9月6日)是中国共产党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政体。先后辖有18省、4直辖县。该政权主张推翻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世界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彻底的民族自决。